第五六三章-《大魏春》


    第(3/3)页

    李松更咽着,眼泪就如洪水断堤一般流了下来。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一次贪心之举,竟给李承志惹来的天一般大的祸患?

    若非他急攻冒进,灭了杜仑部,世人焉知西海竟藏有如此雄兵?

    便是此次,李松将神罚一般的雷器显于世间,使元英与高肇直接将西海遗部与李承志联系了起来。

    若不然,何来高肇的祸水东引,何来元英的当街行刺,何来太后、朝中诸公,并高肇步步紧逼?

    若非李承志运气好,若非李睿舍命相救,哪还有如今活蹦乱跳的李承志?

    若非李承志运筹帷幄,费尽心机,逼得高肇不得不反,逼得朝廷不得不做罢派重兵巡查西境的计划,如今的李氏部曲并近十万户子民已然疲于奔命,流亡于浚稽山之北。

    接到李承志遇刺、并朝廷欲派重兵巡查西海的消息时,他才知一时莽撞差点害死李承志,更差点使李氏苦心积虑经营两年的基业毁于一旦。

    而如今,李松更知李承志为何不让他再掌军权。

    看李亮、李时等人对他的态度就知道了,只那一次,他已威信尽失。若再赖着军权不放,只会适得其反,引起军中内讧。

    这近一年来,李松不止一次动过自裁谢罪的念头。但每次蠢蠢欲动之时,都会想到李彰、李显。

    若郎君不信他,只是在假仁假义,就不会令李显掌部营,更不会令李彰独掌李氏最为机密的火器营。

    之所以留他性命,便是想让他赎罪,并警醒他人……

    “仆……仆此来,只求郎君,允仆辞去卫帅之职,只负民务既可!”

    “哈哈……我还以为你便是不会寻死觅活,也定会请罪辞职,解甲归田……还算不错,没蠢到家!”

    李松重重的一头磕了下去:“仆深知罪孽深重,便是死一万次也难赎罪责。只有以苟残之性命,报郎君之恩……但大郎(李始良)严令,仆不得不遵从,只能行权宜之计……”

    他说的含糊,但李承志早有预料。

    无非便是因李时顶撞李松之事,使李始良惊疑李亮羽翼渐丰,恐其成为李松第二,有尾大不掉之嫌。所以才将李松重新扶持起来,意欲让叔侄二人相互抗衡。

    算不得错,只因那时李始良压根未料到李承志会回到西海。

    如今换成李承志坐镇西海,便是再来十个李松和李亮绑在一起,也及不上他予李氏部曲中十分之一的威信,自然无此忧虑。

    “难得,竟也有开窍的时候?就当是立个标杆,时时警醒予他人,以后就掌负民务吧……起来吧!”

    李承志意兴阑珊的挥着手,又问道,“如今西海如何?”

    “民户已尽皆内迁,大郎携牧户五万余,战兵两营,新卒一万坐镇西海。皇甫与李时坐镇镇夷,仆坐镇表是,各领新军两营,民两万户……”

    “民生如何?”

    “因这半年来来回奔波,劳苦不堪,且多有伤病,故而民怨渐大,屡有民户叛逃,但皆已追回……”

    瞅了瞅李承志的脸色,好似并无发怒的迹像,李松又秉道,“胡汉均有,合近万余,大郎只诛首恶,但授首者也已近千……”

    听到这里,李承志的眉头才稍稍的皱了一下。

    一年以前,西海民不过一万五千户,但战兵就足有五千。便是强压,看管这一万五千民户也绰绰有余。

    而且李氏家风渊源,虽不会牧民,但家臣大都识字,明白道理,更是敬李承志为神邸一般,言听计从,并无苛刻盘剥之举。

    再者粮草充足,居所无忧,比发派到敦煌充为军奴不知幸运了多少倍,是以民户少有逃脱之举。

    但到去岁秋,运至西海的罪军、罪名足有五六万户,再加从杜仑部抢掳来的妇幼老弱,民户与丁口足足培加了五倍。

    管十万人和管五十万人,根本是两个概念。以区区数百家臣、五千战兵,即便一个分成三瓣使,也不够用。

    权宜之计也只能是以民治民,也就给了居心叵测之辈以可乘之机。

    恰至得到李承志急令,要举族迁出西海。而刚迁了一半,又要迁回?

    这一来一去,何止奔波千里。自然民怨四起,悲声截道。有心之流自是不会放过此等良机,定会煽风点火,暗中撺掇,而后趁机逃脱。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