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四章 流民的幸福指数-《大魏春》


    第(3/3)页

    莫说今年,再给他三年都不够。

    就如合黎山下的那些水田,自开垦时算起,今年已是第三个年头了。

    李松不知费了多少心血,才让山南的那些田中长满了苗?

    苗虽全但不壮,以李松的估计,今年撑到天也就亩产几十斤,明年才有可能亩产上百斤,到后年,顶多再翻一番。

    而上等良田的标准,是亩产四石……

    见他满头的汗,李承志又冷笑道:“放心,西海别的不多,就是荒田多,我看索性授你为屯田主事算了……”

    李松心中一喜,猛的抬起了头。

    知道李承志要厘清职阶,予各部授官,但李松没想到,第一个封的竟然是他?

    ……

    人烟稀少,自然也有人烟稀少的好处。

    就如弱水,起源吐谷浑、流经河西,没入柔然,绵延纵横两千余里,存在无数年,却鲜有抢水之事发生。

    这要是关中、河南、河东,甚至是土地相对贫瘠的晋地、北镇,但凡有这么一条河,超八成以上的流域竟都是可垦良田的浅滩,怕是脑浆子都不知打出来了多少回。

    而如今,正好偏宜了李承志。

    按照他的授意,自前年那一万五千户迁至西海之后,李松并没有急着扩兵,也有没急扩建矿场,而是全部用来垦田,修渠。

    而在河西垦田,又与在它处屯垦生地有很大的不同,只因这里全是熟田。

    嗯,这么说也不全对。

    至少在七八十年前,在太武帝征伐河西,抢掳百万民户至旧都平城以前,这里已然阡陌千里,良田无数,牛羊成群。做到了真正的“天下称富庶者无出陇右”!

    虽然已荒了七八十年,但田还是那些田,渠还是那些渠,不过是被风沙掩住了沟道,被杂草遮住了田埂。只需稍加修整便能耕种、引水,何止是事半功倍?

    只短短半年,李松率这一万五千民户,就在合黎山下的弱水两岸垦田近万顷。平均分到每户,一家三十多亩。

    李氏以耕读传家,李松更是干了近十年的主事,管了近十年的李氏庄园,无论署民,还是种田,都是一把好手。

    锄草、施粪、翻犁、灌溉、暴晒……如此这般养田,两年间反反复复三四轮,到第三年才播了种。

    成果肉眼可见,也就是李承志站在关城之上,看到的那些麦地。

    河西的地要贫瘠一些,比不上关中、河南、河东等州,只要有水就能长粮食,平均亩产可达四石往上。但这样再种个两三年,一亩地产两三百斤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如此一来,就算播一年种再养一年地,二十亩地养一家五六口也完全够了,剩下的十亩则用来交税。

    而如今又过了一年,迁至西海的民户又有近七万户,李松自然不可能白白浪费。

    自去年夏,秦、梁二州的叛军、流民陆续抵至西海后到如今,他没有多余耽搁一天。

    凡有拖家带口尽数编为屯田军户,优先供以口粮、车驾、农具等。而后就地予山下分田,凡丁口不论男女大小,一律一口十亩荒田。

    但举旧魏晋、五凉之西海郡,记载于册的田地也就两万余顷,堪堪只够两万户耕种。李松嫌挖新渠麻烦,开垦生地更麻烦,所以才打起了表是县的主意。

    如今李承志一锤定音,盐池以南不管是荒田还是熟地一亩都不能动,所以就只能开垦山北的生地。

    难度很大,但支持的力度也不小。

    既然占了近半的牧地,也不可能真跑到柔然地界放牧,李承志索性将牲畜分出一半,分给民户喂养。

    这样既能空出可垦水田的草地,还能省出不少放牧的劳力。

    李承志暂定:无论户大户小,耕田的大牲口必分一头,羊则是按丁口分配。

    当然不是白送的,而是全部折为粮食,算是借给农户。等过两年牛羊繁衍,家中有了收息,再慢慢偿还。

    包括田地也一样,不论农户种多少年,皆为公田。前五年一律不计租税,还免费发放粮种。到第六年才开始像征性的收一些田租。

    所以对普通民户而言,感觉就像是活在了天堂,幸福指数不是一般的高……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