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零章 天大的黑锅-《大魏春》


    第(2/3)页

    再加刘芳与游肇从无领军之经验,是以只理民务,军事大都由元澄与元诠把持。

    而今日之事只因干系太大,怕落人口实,才将他二人留了下来。

    高英依旧脸色铁青,也不知是怕,还是恨,足足离着两三丈,元澄竟听到了隐隐的咬牙之声。

    几息之后,又听她猛叹一声,嘶声问道:“事已至此,诸卿可有良策?”

    元澄与元诠默然不语,看了看太后面前案几上的急报。

    其实这份奏报予昨夜子时就进了宫,高英看过后惊疑不定,便以已然夜深,不可惊挠百姓为由,硬生生的拖到了五更,才唤来了四辅。

    得知内情,四辅骇然失色,先未商量对策,却先劝着高英尽鸣钟。

    纸包不住火,迟早都有败露的一日,与其猝然一日泄露,害的群臣失色,继而导致朝局不稳,不如循序渐进,慢慢道出。

    是以才有了方才只敲钟,却未宣读何事的这一幕……

    还能有何良策?

    游肇与刘芳对视一眼,黯然一叹。

    他日之因,今日之果,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自陈仓大胜后归京,那近一年,李承志受尽冤屈。便是一向韬光养晦的刘芳都看不下去了,屡次秘谏太后。

    崔光与游肇更是据理力争,时不时就与元英吵的脸红脖子粗。

    然而高英终究只是一介妇人,尽居深宫,又能有多少明辩是非的能力?

    前有元英、元澄数朝元老,元氏亲王以权衡之名,行压迫之实,后有高肇暗进谗言,终是逼得一代能臣假死循之。

    至于李承志早有不臣之心,简直是笑话。

    若是他早有贰念,焉能冒着暴露的风险,尽遣李氏部曲解沃野之威?

    若是那时元英、元澄莫要猜忌予他,朝廷也大方些,授以实爵,十有八九能使其彻底归心。

    可惜,事与愿违……

    刘芳与游肇一个掌太常,一个掌太府,且对兵事知之甚少,也很少插手,故而索性闭口不言。

    元澄与元诠则是暗暗惊骇,左右为难。

    惊骇的是才只一年,李承志为何就能长成庞然大物,竟能与月余之间大破罗鉴与元鸷十万余大军?

    如今更是此消彼长,其害更甚于高肇。若不将其诛除于弱小之时,而任其成长,必然致灭顶之灾。

    而偏偏朝廷恰至前力不足,后力不继之时?

    办法倒不是没有,无非就是驱虎吞狼。

    就如高肇,他既然能与罗鉴合谋,定是已知李承志必为大患,更甚于朝廷。如今又闻此噩耗,焉能不知若依旧与朝廷征战不止,不论谁胜谁败,最后只会便宜李承志?

    是以才会予信使行予便利,将罗鉴与元鸷之急报尽快送予奚康生,并秉至京中。

    其实不言而喻。

    这倒好办:便是不能将其招降,至少可施以缓兵之计。再后再诏令奚康生挥师西进,征伐西海。

    但问题是,有罗鉴与元鸷前车之鉴,奚康生这十五万大军,不一定就是李承志的敌手。

    所以,元澄与元诠才会为难:若想一劳永谗,就只有行“驱虎吞狼”之计。

    这虎不为南梁,便为吐谷浑,甚至还要加上柔然。吞的自然是李承志这头狼。

    但吞了狼,虎若是不走又该如何是好?

    更何况,与世仇媾和,非心坚志毅之辈不可为,其余不论,只是世人之唾弃,身后之骂声,就非一般人能承受得了。

    而向太后建言也罢,出使敌国借兵也罢,非元澄与元诠不可为。

    不说别人有没有这个资格,够不够份量背这口天一般大的黑锅,便是他二人把持军权,不令崔光、刘芳、游肇等人染指的过往,那二人除非比猪还蠢,才会替他们分忧。

    元澄尚可,只因与高英不止一次商议过此事,是以早有决断。但元诠却了肠子都要悔青了。

    早知要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当初哪怕拼着太后降罪,也要坚辞不授这辅臣并太尉之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