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六章 打得一拳开,免的百拳来(二)-《大魏春》


    第(3/3)页

    若是连这第一仗都不能胜,李承志也就只有率部逃亡的命了。

    ……

    常言兵贵神速,元澄也是知兵之人,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是以见过伏连筹的第三日,他便催促吐谷浑出兵。

    毕竟得了不小的好处,又知确实如元澄所言,柔然可汗丑奴已予各部下旨征兵,伏连筹自然没有翻脸就不认人的道理。

    因丑奴的赏赐极为优厚,几乎将元魏所许诺的五成帛、粮拿出动员各部,一时间柔然各部应者如云。以元澄的估计,丑奴便是集不齐四十万大军,至少二十万该是有的。

    他又以此劝说伏连筹,让他莫要吝啬,也如丑奴一般,稍稍大度些,如此才能令帐下亲兵用命。

    但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元澄根本不知伏连筹有多难。麾下最强的帐兵,他一个都不敢派。

    也怪伏连筹贪心,只以为胜券在握,生怕被其他部落占了便宜,是以两年前与南梁联合出兵时,遣派的尽是直属部落的帐兵。

    但事与愿违,不但败的太快,败的还不是一般的惨,足足折了伏连筹三成帐兵,一时实力大减。

    之后又见南梁近十万大军都折在了陈仓,更吓的伏连筹心惊胆战,不顾各部亲王、亲信劝阻,毅然西迁。

    而这一番折腾,不知耗费了多少粮草。又恰至李承志占了河西,借朝廷之名行狐假虎威之举,靳令吐谷浑退回山南,并让出马场旧地,又不知饿瘦了多少牛马,饿死了多少羊羔。

    一时间各部怨声载道,流言四起。其中怨言最多的,就是天柱三部。

    只因祁连山北有弱水,山丹马场之南亦有默靳河,这两处水草最为肥美。也是因此,天柱北部日益壮大,为天柱三部中牧帐最多,兵马最广的部落。

    伏连筹强令天柱北部南迁,无疑于断其后路。但慑于其淫威,只能南迁。

    如此一来,天柱西部与南部不得不让出北部旧地。古言不患寡而患不均,自然也惹的这两部恨上了伏连筹。

    三部本就出自一脉,天生亲近,如今同仇敌忾,视可汗为仇寇,对实力大损的伏连筹而言就如雪上加霜。就连他这个汗位,都隐有不稳之相。

    而如今元魏雪中送炭,堪称是及时雨,伏连筹怎不知借力打力?

    钱粮也罢,帛麻也罢,包括元魏的兵甲,他自然会拿出一部分,用来诱使天柱三部出兵。

    也不需多,三成即可。剩下的七成则用来收卖人心,壮大自身。

    而但凡打仗,就没有不死人的道理,只要天柱部出兵,实力必然有所减弱。等战罢之后,九成九已无力与他抗衡。

    且得他赏赐不少钱粮,想来天柱部的怨气也能消散不少,故而可谓一石二鸟。

    至于天柱部能凑多少兵马,能否如元澄所愿,那就是后话了。

    反正再莫想让他派一个帐下亲兵……

    不知伏连筹这般盘算,但知道吐谷浑征调的是实力较强的天柱三部之时,元澄相对来说还是很满意的。

    天柱三部牧户十余万帐,征召十万控弦之卒绰绰有余。不敢说强兵尽出,五六万该是有的。而后再由伏连筹予其它部落凑一凑,至少也有十万,基本算是达到了元澄的预期。

    再加上柔然并邢峦帐下,足五六十万大军兵指西海,只要三方齐心,步步为营,李承志万万没有不败之理。

    与伏连筹约定,令其兵分两路,一路陈兵于盐湖,另一路抵至与武威就只五百里的鄯善镇(今青海乐都),而后静候佳时,待柔然大军抵至薄骨律,与邢峦、崔延伯议过之后,再行决定如何出战。

    伏连筹自是无不答应,只是叮嘱元澄:只要大军聚齐,元魏必须兑现承诺,将粮草、兵甲送至松潘。

    元澄称绝不会食言,与伏连筹击掌盟誓。

    而此时的天柱部,却谋划着保存实力。想着若征召些老弱,如何才能不使伏连筹降罪,又能蒙混过元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