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四章 见好就收-《大魏春》


    第(2/3)页

    莫说元遥与邢峦,便是将举天之下的所有名将聚在一处,听闻吐谷浑的十万精骑、崔延伯的二十万大军,并柔然的三十万悍卒相继败于西海之时,也只会避其锋芒,有多快退多快。

    有时候,势不可挡,所向披靡这样的用词,并非只作称赞之用,更会当作有如天助的佐证。

    而越是老于行伍、久经征战之辈,越是相信这个道理。是以即便皇甫只率一千兵,邢峦与元遥也只会退避三舍。

    皇甫让甚至都不用死伤一兵一卒,就能逐走元遥,骇退邢峦。

    这可是当世之名将……名将啊,过了这个村,哪还有这个店?

    爷爷扬名立万的机会,就这么飞了?

    达奚羡慕的眼珠子都红了:“你都既已得柔然退兵之讯,为何我与张司马丝毫不知?”

    这一听就知道在怪李承志,莫说是李亮,怕是李承志当面,达奚也是这个态度。是以李亮也不在意,笑吟的回道:

    “此讯非来自郎君,而是元遥,是以中郎与司马才不知。算一算,便是郎君也刚收到讯报……也是阴差阳错:数日前,我与皇甫将军正欲分兵,准备一路沿东岸清缴溃兵、收复子城(今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媪围(今甘肃白银市景泰县)诸县。另一路伐木造桥,选一水浅之处渡河。

    多方查探,最终选在西羌(今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大河古渡……但方遣前军过河,都还未来得及立桩,却恰好就撞上了往榆中予崔延伯、元澄传令的元钦。

    一番逼问,才知四叔与丰叔大胜柔然。又知元遥已予三日前就拔营,连夜退回沃野,只为防我北路大军突袭六镇。也更知元遥急令邢峦退回东岸,并分兵巡防河岸,以防我军强渡……是以皇甫将军当机立断,奔袭薄骨律,以求拖住邢峦……”

    达奚都被惊的有些麻木了:这皇甫让胆子大到没边了?

    倒是能拖住邢峦,更能使元遥令邢峦巡护大河东岸的计策落空。李亮只需夺下西岸诸县,解了后顾之忧,便能造桥渡河。

    但兔子急了还咬人,皇甫让就不怕邢峦与他来个渔死网破?

    刚冒出这么一丝念头,又被达奚断然否决:自己也是魔障了,明知西海势不可挡,邢峦身为名将,又岂会自寻死路?

    暗中懊恼,又听张敬之大笑一声,还击了一下掌:“当机立断的好!就是不知,待渡过大河,李主事与皇甫将军又欲如何,莫不是要兵指关中?”

    李亮谦虚的笑了笑:“司马说笑了!只是小胜数场,还不至于让我与皇甫鬼迷心窍,利令智昏,真就以为已然天下无敌?

    我二人议定,待取下媪围县,河西已然尽数归附,再无后顾之忧。而后我就会率军渡河,先放还元钦,令他予崔延伯传讯,使其知悉柔然兵败、元谣撤军之讯。而后大张旗鼓,往榆中逼进。崔延伯败军之将,已不敢言勇,定然会急撤回陇关……”

    达奚近似抬杠的问道:“他万一要与你玉石俱焚,又该如何是好?”

    “断然不会的!”

    李亮很坚定的摇头头,“只因元遥军令就是如此:令崔延伯只留弱旅予东岸虚张声势,能与邢峦遥相呼应,暂时守住大河即可。崔延伯则要率麾下残余之中军撤回萧关,待元遥回防六镇,就会遣奚尚书北上,与他共守陇山……”

    张敬之顿时大喜:“共守陇山……元遥竟要弃守大河?”

    “不弃不行!”李亮回道,“听元钦之言,因斥臣资予吐谷浑、柔然借兵,朝廷早已无以为继。元遥、邢峦且不论,只是崔延伯而言,榆中粮草只够所余残部吃嚼一月。

    再者又是败兵,军心、士气低之又低,但凡稍遇挫折,怕是就会重演慕容孝之败局。若是将所余不多的中军也折于榆中,怕是陇山也难守。是以元遥不得已,只能断尾求生……”

    达奚心火都冒出来了,急声吼道:“那你为何不乘胜追击,却要虚张声势,放虎归山?”

    李亮讪讪一笑,却不言语,只是看了张敬之。

    达奚自是不知皇甫让和李亮带了多少火炮,多少炸药,但张敬之总管诸部,心里一清二楚。

    自李松西循,李承志便千方百计的筹购,至今足足积累了近五年。而予此一战中,皇甫与李亮便带了三成还多,莫不是全用尽了?

    他顿时了然,心脏倏的一缩:“可是火器已然用之贻尽?即如此,皇甫又焉敢孤军北上?”

    “崔延伯胆色绝人,智计百出。若非不计代价,千炮齐发,焉能先声夺人,使其方寸大乱?”

    李亮怅然叹道:“火药虽未用尽,但也已然不多。皇甫北上之时带了百石,予我留了十数石,如今就留在子城县中,以待铺桥渡河时所用……”

    只剩了百余石?

    张敬之记的很清楚,他二人自镇夷出兵之际,只是火药就装了上百车,足足两千石。如今所余竟已不足一成?

    怪不得他二人势如破竹?

    原来这两场大胜,完全是拿火药堆出来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