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嘴炮大奖赛-《胜诉才是正义》


    第(1/3)页

    378

    主持人,非常意外的落到了梅根头上。

    原本她不是不想争取,爱德华也拍胸脯“要多少钱,要找谁,我全力支持……”

    谁都知道,能担纲这种级别的节目,是多大的荣耀。

    现实很骨感,这种政治类节目通常都是老白男们的战场。

    梅根在行内混得久了,对这些门道一清二楚,所以她也就是象征性的交了封申请。

    然后就把这事情抛到脑后。

    结果,电视台高层却发现个问题。

    双方总共六个人,都是男性……

    考虑到爱德华和罗伯特·凯泽都是极具攻击性的打法,而俄国人也很可能采取对攻的策略。

    场面太火爆也容易出事,于是梅根幸运的成为了主持者。

    有她在场面至少不会太过于阳♂刚。

    至于他们的对手,爱德华也早就通过各种渠道摸清了底细。

    金利卡·波罗维克,是俄国人的最强辩手。

    他的职业显示是记者、剧作家。

    波罗维克聪明机智,相貌英俊,富有魅力。

    同时,在预热采访中他不厌其烦地再三强调自己是个犹太人。

    显然这是有备而来。

    美国队这边,当然也有很多编外人员,他们费尽心机的提供各种各样的情报。

    比如所罗门,比如大卫·希尔。

    这是国战,双方都全力以赴。

    从消息来看,波罗维克显然不是他表面上自称的那样简单,大家都怀疑这家伙实际上是个kgb。

    这点从他表面风度翩翩,实际上对其他队友几乎冷酷无情的表现就可以看出。

    虽说他是苏联队里最年轻的一个,表面上看起来身份最低,但可以清楚地看出是他在左右一切,他说话的分量极重。

    当然这些照片乃至录像都是在俄国人不知晓的情况下拍摄的,他们虽然戒备周密,但既然来到了纽约,又怎么可能做到完全严密的防范呢?

    实际上是可以做到,但俄国人也不傻。

    如果真那样,岂不是不打自招的承认,他们背后有kgb。

    所以他们只能尽可能的掩饰,但纽约啊,美国人的心脏,合众国的主场!

    爱德华相信,俄国人虽然住在大使馆里,但只要他们一踏出大使馆的门槛,前后左右上下至少会有两位数的特工盯着他们……

    而对方在意大利的录像,美国人也反复观看。

    从录像中可以清楚的发现波罗维克的打法,他反复强调新闻界的作用,利用西方媒体报道的内容来证明西方rq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对此爱德华准备充分。

    ……

    比赛正式开始

    波罗维克首先发言。

    他开始喋喋不休地谈论美国报纸是怎么连篇累续地刊载失业、犯罪及种族歧视问题。

    坦白说,这些都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很严重。

    但此时此刻显然不能跟着他的节奏走,对此他早有预案。

    等波罗维克做完陈述后。

    爱德华迫不及待的站起来,兴奋的问道:

    “波罗维克先生,你提到你所有的证据都来自于‘阅读美国报纸和杂志’。那么请问,一个普通苏联公民可以到报摊上自由地买一份当日登有批评苏联文章的《纽约时报》吗?”

    波罗维克一愣:“我们的报摊上出售各种各样的报纸,只是没有《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买这类报纸太贵了,并且我说了,上面充斥这美国rq的现状,坦白说苏联人民对此没有兴趣。”

    爱德华:“所以,你是承认,苏联人民是看不到《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的?”

    波罗维克:“我觉得这不是问题。同样我在纽约也买不到,gcd报纸。”

    爱德华:“我想说,在纽约可能确实无法看到所有的gcd的报纸,或者只有《真理报》等少数。但这并非合众国的压制所致,其实是因为纽约人对此不敢兴趣,在合众国别的地方,你可以非常轻而易举的买到两位数的此类报刊杂志。”

    波罗维克“不会是阿拉斯加吧……北极熊也许会对这些感兴趣。”

    很高明的幽默,西方习惯用熊或者北极熊来称呼俄国人,而对方似乎也甘之如饴。

    熊和鹰成了双方的象征。

    爱德华“实际上我在纽黑文的时候,每天都经过大学广场,那儿的报摊可是有着全美最齐全的gcd报纸,各国gcd只要愿意,都可以来美国发行他们报纸。”

    波罗维克眼里闪过一丝慌乱,但他依然沉着,摇头否定。

    于是爱德华当场打开自己的公文包,一份一份的拿出这些报纸,并且大声念出名字来。

    随后他还假装不小心的抖落出一本英文版的斯d林文集,然后嘲笑的问道:“这玩意我们这儿虽然不多,但倒是也能买到,而莫斯科……”

    梅根见波罗维克脸色发青,明白在这个问题上穷追猛打下去并没有好处,于是赶紧宣布本回合结束。

    下一会回合由爱德华提问:“在这里我想谈谈对赫尔辛基监督小组的逮捕事件。这就好象,面对《纽约时报》刊登出所越战报告后,总统尼克松下令把美国民权联盟的全部理事、《纽约时报》的全体董事会成员都逮捕一样。”

    波罗维克,“我抗议,这样的类比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两者性质完全不同!”

    爱德华“怎么不一样?《纽约时报》刊登了国防部的对越南战争的评估,这是媒体在履行对政府监督的权利,同样这也是义务。而赫尔辛基守望者定期对外发布各种信息,也是在监督政府是否履行国际协议!”

    他冷笑道:“贵国的宪法中可没明确对顶,公民监督政府是违法行为吧?当然如果这么写出来的话,我们会尊重他国内政的!”

    爱德华“同时如果对库达耶夫审判是公平的,特别是,鉴于对他指控的罪行中有美国人参与其事,为什么不允许美国观察员旁听审判?”

    波罗维克被打蒙了。

    不是他能力不足,而是爱德华这次选择的角度实在是刁钻。

    国防部诉《纽约时报》是重大事件。

    11967年,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聘请了36位专家学者,组成一个委员会,研究美国是如何卷入越南战争的。该委员会花费了一年半时间完成了47册的越战秘密报告,报告被国防部列为“最高机密”。

    1971年3月下旬,《纽约时报》从其中一名专家手中,得到越战秘密报告中的45册报告。时值美国正深陷越南战争泥沼,苏兹贝格决定刊登越战秘密报告。

    1971年6月13日,《纽约时报》用6个整版推出越战秘密报告,并计划在其后的9天里用相同版面继续刊登,使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政府陷入窘境。

    尼克松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要求《纽约时报》停止发布,但《纽约时报》引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拒绝妥协并与美国政府对簿公堂,美国最高法院最后判决尼克松政府败诉。

    这件事情背后,当然有两党博弈的因素,但九个大法官直接把尼克松政府怼得没脾气也实属牛叉。

    爱德华的狡猾之处在于,一开始就占据了绝对的道德制高点。

    国防部/美国政府诉《纽约时报》这个判例作为论据甩出来,等于是非常隐晦的说明了两点问题。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