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他在想屁吃-《一开始,我只想做演员》


    第(2/3)页

    “…我回去再说。”沈林挂断电话,然后对陈耳说了一句:“《边境风云》我挺满意的,《第三个人》就算了,我没有从中感受到犯罪气息…”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类型片,不是挖掘人性的东西…而且你这关于人性的描写太苍白了。”

    “言尽于此,你自己好好考虑一下。”

    ……

    见了下陈耳,虽然没有收获,但沈林也管中窥豹,大致了解了一点内地新生代导演,还是颇有水准的!

    这让他对《老千》信心更足了。

    如果清一色的王晓帅、贾章柯,他真打算自己上了。

    不怕你有想法,就怕你对自己认知不够清楚。

    新生代导演基本都在dvd里面滚起来的,他们的电影就跟第六代完全不一样,第六代更多的是表达自我,社会变化跟我没关系,我关注的只是我眼中的中国…

    新生代会照顾到普通观众的观影感受,所以影片特别能让市场接受。

    他们擅长讲故事!

    电影学院的教育,讲故事并不是一件特别值得鼓励的事——电影学院整体教学理念是强调影像本体性,淡化叙事!

    没办法,整个八十年代,无论是电影学院的教师、学生,还是理论界,大家的目标都非常一致,就是怎样把中国的艺术搞上去,让中国电影在国际上产生一点影响。

    因此,第五代导演无论是创作理念还是技术,都围绕着这个中心,80年代是一个主流艺术主张非常鲜明的时代。

    第六代就比较惨了,他们毕业,赶上计划经济时代结束,传统的制片厂制作体系开始瓦解,艺术片难以获得投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这使得第六代导演不得不以极为有限的费用,用近似于“纪实性”的手法,走上“地下”电影之路。通过参加国外一些著名电影节,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再逐步寻找他们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位置。

    他们的作品,见了自己,见了天地,却见不到众生——普通观众连他们的片子都看不到!

    沈林原本挺担心新生代导演也这样。

    还好,他们知道类型化叙事!

    翻开日程表,下一个准备见的导演是乌尔善…

    ……

    公司,沈林见到了陈婧。

    “华宜兄弟为什么要收购我们?”

    “不是收购,是换股合作,我们加入华宜兄弟,但保持独立性,资金问题他们帮忙筹集…”

    “我们缺资金?”

    “资金…倒是不缺,但是电影局希望我们能通力合作…”

    沈林乐了:“通力合作,那很简单啊,让黄忠军退出华宜,我们入主就行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