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应-《读美文库——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第(1/3)页

    “好人”“坏人”,“善”“恶”,这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在你的心中是不是也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分界限呢?比如善与恶在同一个人身上是很难共存的;比如好人不容易变成坏人,而坏人更不容易变成好人?

    在人们的道德观念里,固定的思维正是如此,就像我们都希望这个世界黑白分明,但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却给所有笃信善恶分明的人头上狠狠地浇了一盆冷水,他这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不但将“好人”的名号推向了深渊,而且颠覆了很多人对于善念的信仰。

    1971年8月14日。

    这是一个星期天,睡懒觉的人们还在梦境中,一阵警铃声便划破了清晨的宁静,警车开到了汤米家门口,警察敲门而入,并对汤米出示了逮捕证。大学生汤米涉嫌一宗严重的罪行而被逮捕了!到了警局,处理完相关程序之后,汤米被蒙上双眼,送到了斯坦福监狱,这个时候的他还有些半梦半醒。

    汤米不清楚的是,此时,和他一样境地的还有八名大学生,他们也是在这个清晨被带到监狱里来的,他们被迫脱光了衣服,喷洒上了消毒剂,然后变成了没有名字,没有特征,只有一个号码作为代号的“犯人”。

    汤米和其他八个人到底犯了什么罪?

    其实,他们只是报名参加了由斯坦福大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设计并主持的监狱生活实验,在此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实验到底要如何进行,只清楚每天能够获得15美元的酬劳,时间为两周。

    津巴多为这个实验,还招募了其他人员,为了更逼真地体现监狱生活场景,他设计了九名囚犯和九名狱警,还有六名候补人员。

    当另外九名扮演狱警的大学生到位之后,“斯坦福监狱实验”正式开始了。

    九名“犯人”入狱,他们穿着背后有号码的囚服,脚上带着镣铐,这样看上去更加逼真,而被试也更容易进入角色。

    “斯坦福监狱实验”表明,好人

    会转变成坏人,而且这种转变速度很快、很彻底。

    九名狱警扮相十足,警棍和手铐样样齐全。在“上岗”

    之前,他们并没有受到有关狱警工作的任何专业指导,所有的知识都是来自影视节目和书籍。津巴多对他们的要求是:“所作所为尽可能地贴近真实,去维持监狱的法律和秩序,但不能够通过暴力来执行,当然也不用对犯人的‘胡言乱语’太过在意。”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