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反切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汉字注音最主要的一种方法,无论是隋时《切韵》,唐时《唐韵》,宋时《广韵》,甚至包括后面的明代《字汇》、清代《康熙字典》,无一不是使用反切法进行注音。 反切法的精髓是用两个汉字,将其读音一刀切为两半,前面一个字提取声母,后面一个字提取韵母与音调,之后拼接为一个字的读音。 比如:坛,徒干切。 要标注坛,可以通过“徒”的声母t,与“干”的韵母an进行组合,之后便是“tan”的读音。 虽然没有拼音,但方法是如此。 但这种方法也有问题,一些汉字复杂,笔画也多,切字的时候,再哪里下刀子,拿捏不准就切成其他字了…… 但总体来看,反切法依旧是占据主流的,相对科学的一种标注法,但无论哪一种办法,都有一个条件:你先得认识一些基础字…… 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朱允炆决定上一堂课,命人在高台东面建了一个支架,挂了个黑板,然后命人把宫里的朱文奎与韩夏雨拉到了国子监。 “现在请先生在黑板上写字,朕略作标注,命文奎与夏雨读字。若有哪位先生的字此两人没有读出来,或是读错了,一字赏五两。” 朱允炆下了本。 杨士奇皱着眉头,仔细看着朱文奎与韩夏雨,这两个人都是孩子,又能识多少字? 可奇了怪,朱文奎松了一口气,韩夏雨还冲朱文奎笑了笑。 莫不是还有其他玄机? 张博志起身喊道:“臣想要领几十两银子,且写一些难字试试。” 说完,张博志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略一沉思,便写下四个字: 冥昭瞢闇。 朱允炆微微一笑,这四个字取自屈原的《天问》。 张博志写完之后,其他人也纷纷上台,黑板之上,很快就写出了二百余字,生僻字与难字居多。 朱允炆看着众人,说:“反切法有其问题,但若是在反切法的基础上,再作创新,就会形成另一种标注法,诸位不妨看看这一种方法合不合适。” 提起粉笔,朱允炆在黑板上对每个字旁注拼音与声调。 杨士奇眯着眼看着,古怪的不像是汉字的符号不断出现,仔细看,这不是西方典籍中出现的字符吗? 钦天监里有不少西方典籍,就是用这种符号写出来的。 国子监数学院的院长马哈麻更是惊呆了,自己是回回人,精通西方文字,朱允炆此时用的,不正是西方的拉丁文字吗?西方天主教可是将拉丁语列为第一官方语言,许多文献都是以拉丁语写成的。 但仔细看,这些符号匪夷所思的组合,用拉丁文来解读根本就不通。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马哈麻有些麻木了,明明认识拉丁字母,却偏偏在此时,一个字都拼不出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