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想熬夜啊,行,给钱就看不到你睡觉,不给钱继续干活。 钱是你的,但不一定总在你手里,这就是盐政,这就是盐场,这就是灶户。 一来二去,这群灶户就真的成了叫花子,当再也搜刮不出来油水时,也就只剩下了愤怒的暴力,比如鞭打,于是逃亡的人越来越多。 盐场每少一个人,待在盐场的人就多一份活。至于工钱,还是原来那些,毕竟死人的钱,你拿也不合适啊。 穷困,天灾,剥削,逃亡。 活多,更累,更逃亡。 活更多,想逃,想死。 恶性循环,如同一条锁链,勒紧了无数人的脖子,让人想要窒息。 朱允炆从灶户嘴里了解了太多太多自己想都不敢想的问题,也明白了灶户是多艰难的一群人。 “这里有灶户多少?” 朱允炆问。 巡检司的王昌回道:“禀皇上,两淮多少灶户臣等不知,但知丁溪盐场等归属于泰州分司的十座盐场有灶户五千六百余,在册灶丁一万两千余,而不在册上的灶丁更多,有两万余。” 小书亭 “在册,不在册?” 朱允炆再一次被盐场内幕震惊。 所谓在册的就是能领工钱的,不在册的自然就是那些妇孺老人,哪怕他们每天也帮着男人干活,但他们依旧是没有半点收入! 全家干活,却只发按盐引的数量来发工钱,从来都不管多少人参与了劳动,付出了多少代价。 “夏元吉,你说吧,这事该怎么办?” 朱允炆冷着脸问。 夏元吉有些无奈,自己管不了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要说办法,只能从户部的角度说:“臣以为,灶户辛劳无数,所获却极是不足,衣不蔽体,食不饱腹,屋不避寒,朝廷应改善灶户制盐与生活环境,至少需要让其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开。” 朱允炆微微点头,直接下旨:“那就由户部、工部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共同负责,户部负责调拨粮食,工部负责营造居所,居所与灶房必须分开,谁敢在他们家里开个池子,朕就把谁摁在池子里!” 百姓听闻,欢呼雀跃,一群人长跪不起,山呼万岁。 朱允炆喊了几次,众人才起来,询问灶丁:“你们一个月可制几引盐?” “八引。” “天气好的话,十引也可能,不好的话,勉强六引。寻常时多是八引。”朱允炆盘算了下,说:“六引,你们日后每月制备六引就足够了,若遇特殊天气无法制盐,准你们在下个月弥补,不克扣一文钱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