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圣贤在前,映照世人之路,新火燃烧,亦不遮昔日光辉-《大夏文圣》


    第(1/3)页

    大夏京都。

    曲府当中。

    所有人怔怔地看着这一切。

    孔圣注视着顾锦年,他的眼神当中,已经没有任何震撼了。

    有的只是欣慰,发自内心的欣慰。

    他是孔圣。

    是天地第一位圣人,为世人开创儒道,望着后世人有这般的成就,他深感欣慰。

    无论后世人是谁引领百姓而行,他都感到欣慰,是与不是孔家人,没有任何问题。

    人们注视着一切。

    因这般的异象,而感到无与伦比的震撼,也对顾锦年产生了巨大的敬畏之心。

    往后也没有人再敢寻顾锦年麻烦。

    只因顾锦年一次次的证明了自己。

    这四句话,代表着一切,也映照了一切。

    他的光辉,注定要在岁月之中留下浓厚一笔,古今往来,没有人可以去否认他的光辉。

    这一刻。

    顾锦年从天穹之上,缓缓落了下来。

    异象虽还在,可顾锦年却胜过一切,所有目光全部聚集在他身上。

    落在地上。

    顾锦年将目光看向孔圣。

    而后者眼神当中满是欣慰。

    “学生顾锦年,多谢圣人赐法。”

    顾锦年开口,他第一时间感谢孔圣,自己能够有所悟道,确实多亏了孔圣的帮助。

    随着顾锦年开口。

    孔圣微微摇了摇头,他显得平静,眼中是欣慰。

    “能走到这一步,依靠的是你自己,与我无关。”

    “从今往后,新火将映照世间,为后世人寻得生路。”

    孔圣开口。

    他沐浴春风,立在顾锦年面前,给予最高的评价。

    在他人听起来,孔圣已经将顾锦年当做后世之圣了。

    他将带领儒道,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听着孔圣之言。

    顾锦年缓缓作礼。

    “今日的新火,并未遮挡曾经的光辉。”

    “古之圣贤的光辉,如大日一般,照耀世间,我与圣贤同步,为开创万世太平而行。”

    顾锦年出声。

    孔圣的赞誉,并没有让顾锦年喜悦,他道出自己的想法。

    若无古之圣贤们的努力,也不会有今日的新火。

    万古的长夜,是一位位圣贤映照而出,是他们负重前行,所以才会有生生不息的人族。

    此言一出。

    无数读书人赞叹顾锦年这番话。

    孔圣认为,顾锦年是后世之圣,辉煌遮盖一切,古今往来无人可媲美,这是一种无上的赞赏。

    而顾锦年却将先贤放在第一位,到了这个时候,顾锦年没有任何得意,反倒是谦虚有礼。

    对比一番,那些曾经抨击顾锦年狂妄之人,此时此刻应当羞愧难当啊。

    如果这也叫做狂妄的话?

    那谁敢说自己谦虚有礼?

    “若你与我同一时代,那该多好。”

    听到顾锦年所言,孔圣不由感慨,他很希望能与顾锦年生在同一个时代。

    他是圣人,虽然教化天下,但却十分孤独,今日见顾锦年,深感欣慰。

    “不同的时代,映照不同的光彩,愿我儒者,为生民立命,生生不息。”

    顾锦年继续开口,阐述自己的道。

    “君子应当生生不息,你已彻底明悟儒道真谛。”

    “锦年小友。”

    “我们还会相见。”

    “待你真正成圣时,我会携带古之圣贤,跨越时空长河,前来祝贺你。”

    “那个时候,天穹会一洗如碧,地面将涌出金莲,天地正气,如山岳一般,弥漫世间。”

    孔圣微微一笑。

    他如此说道。

    随后他的身影也在逐渐消散。

    不过并没有彻底消散结束,而是朝着孔府之外走去。

    “圣祖,您要去何处?”

    有孔家人开口,询问孔圣要去何处。

    “留最后的时光。”

    “看一看这大好山河。”

    孔圣给予回答。

    他无法在这里逗留太长时间,他不属于这个时代,准确点来说,他只是一道天地印记。

    趁着最后的时光,他想看一看,这山川大地,看一看这人间美好。

    下一刻。

    孔圣消失。

    一切的异象,也在这一刻逐渐消散。

    只是,就在这一刻,顾锦年也动身了。

    “圣子。”

    “您要去何处?”

    孟学士开口,他望着顾锦年,如此询问道。

    “追随先贤的脚步,游览山河,感悟心中的道。”

    顾锦年开口。

    他面色温和,一切的恩怨,在这一刻彻底化解,此时此刻,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他想去看看这巍峨天地,徒步回到大夏王朝,消化今日所有的感悟。

    “文景先生。”

    “一个月后,学生会回京都,这段时间学生要好好休息一番了。”

    顾锦年开口。

    他要彻底放松,好好感悟这天地的美,之前结郁太多了,心中有怒,故而念头无法达通。

    如今他心中的怒,也彻底消散。

    需要好好休息一二。

    “好。”

    “一路慢行。”

    “为师等你回京。”

    苏文景微微一笑,目送顾锦年离开。

    当顾锦年彻底离开后。

    众人也逐渐回过神来了。

    大部分人还沉溺在今日发生的事情当中,先是孔家找麻烦,而后动用圣器想要镇压顾锦年。

    却没想到,最终的结果,便是顾锦年唤来了圣人。

    一切充满着戏剧性。

    但一切,又显得十分合理。

    不知道为什么,顾锦年仿佛带着奇迹,无论任何事情,只要牵扯到了顾锦年,那么所有事情都将充满着未知数。

    不到最后一刻,没有人会知道结局是什么。

    “等等。”

    “文景先生,圣子什么时候是你的徒弟了?”

    也就在众人还沉溺在这种感慨时,一道声音忽然响起。

    是阎公的声音。

    听到这话,不少人回过神来了。

    当下一双双眼睛不由锁定在苏文景身上。

    “锦年乃是大夏书院的学生。”

    “老夫亦是大夏书院的院长。”

    “锦年是老夫的徒儿,这有错吗?”

    听到阎公的声音,苏文景抚了抚自己的胡须,神色平静道。

    “文景先生,这话不对,你是大夏书院的院长没错,但这是陛下给你的职位啊,锦年又没有拜你为师。”

    “对啊,文景先生,人家锦年也没有称你为师啊。”

    孟学士与阎公等人齐齐开口。

    发难苏文景。

    “他不是喊我先生吗?”

    “先生不就是老师的意思。”

    “行了,懒得与你们纠缠,老夫也要回去了,过些日子锦年就要加冕,我还得给锦年想个字。”

    “不知道赐什么字好呢?得好好琢磨琢磨。”

    苏文景一脸严肃道。

    “别走。”

    “文景先生,老夫敬重你是半圣,但有些话还是要说清楚的。”

    “锦年什么时候拜你为师啊?您身为半圣,怎么脸皮都不要了?”

    “对对对,文景先生,刚才孔圣在的时候,你怎么不说锦年圣子是你的徒弟啊?”

    “好家伙,文景先生,你坐享渔翁之利?想白白占圣子便宜?”

    不少大儒动身了,直接将苏文景拦住。

    顾锦年现在今非昔比了。

    如果说,以前还有不少争议,那现在就没有任何争议了。

    为天地立心这四句话说完之后,顾锦年便已封神,为儒道后世之圣,更是与孔圣对话,得到孔圣的认可。

    说实话,能否真正成圣,这个谁也说不准。

    毕竟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敢确定。

    但顾锦年已经是儒道最大的领先者了,可以说整个神洲大陆,没有一个人能做到顾锦年所能做之事。

    他已完成立功,欠缺的就剩下立言与立德。

    立德好说,连圣人都美赞顾锦年的德行,无非是需要一点时间沉淀罢了。

    而立言的话,顾锦年已经找准了脚下的路,只怕心中也有属于自己的儒义。

    早晚也会立下不朽之言。

    所以,顾锦年成圣,在很多人眼中看来,几乎没有太大的问题。

    除非在成圣之前,有一个人能够超越顾锦年。

    但这种人几乎不存在。

    不然早就被世人知道了。

    现在苏文景想要白蹭顾锦年,这些人就不干了。

    倒不是你苏文景不配。

    主要是白蹭就不行啊。

    我们虽然是大儒,比不过你这个半圣,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不了我们三个教顾锦年一个。

    不是有句经典名言吗?看到别人赚银子比自己亏银子还难受。

    这倒不是什么德行不德行,就是正常的想法。

    “什么叫做白蹭?”

    “读书人的事情,岂能叫白蹭?”

    “我看孔圣就是没有削彻底点,应该把你们的才气也削掉。”

    “你们这是心生嫉妒,好啊,抨击完锦年后,又想来抨击老夫?老夫可不惯着你们。”

    “给老夫让开,否则老夫发起飙来,后果自负。”

    苏文景开始狡辩着,说话都有些怒气,嘴里嘟囔着什么有辱斯文,尔等小人之心的言论,引来不少人大笑。

    “老夫倒要看看,文景先生是怎么发飙的。”

    “今日这事不说清楚,别想走。”

    鲁元站出来,阻挡着苏文景前行的路。

    看着鲁元。

    苏文景还是有点忌惮的,这霹雳手不是吹的,是打出来的名声。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锦年,你怎么又回来了?”

    当下,苏文景望着远方,喊了一声。

    旋即,众人目光纷纷看向远处。

    待反应过来后,苏文景已经消失了。

    恩。

    跑路了。

    苏文景跑了,大儒们开始纷纷抨击,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不过大部分还是开开玩笑,较真的人很少,毕竟他们心里也有数,顾锦年的师父,半圣配得上配不上没人知道,但大儒一定是配不上的。

    逐渐的,众人也纷纷结伴离开孔家。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