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办公室里,大领导语重心长地对李爱华说道:“爱华呀,一个人有多大的格局,就是看他有没有社会责任感,对行业、对社会有多大的贡献。我希望你的尝试,能给我们行业内部,各厂的改革探索出一条高效实用的道路。” “好!”李爱华答应得很爽快,“我一直铭记您的教导,不仅考虑企业的效益,也考虑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您等我一年,一年后应该就可以看到效果了。” 等这些手续办完,黄卫红这边也给李爱华找到了两个合作伙伴。 林祖发,他是黄卫红在京北大学同系不同班的七七级同学。 今年三十五岁,正是干事业的黄金年龄段。 上大学前,是花城供销社下面土产公司的一个中层领导。大学毕业后分回花城供销社了,但因为他的夫人为了与他在京城团聚,于去年考入京城经济学院。 林祖发一方面不想再和夫人分居,另一方面他想在改革的大潮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停薪留职来到京城,黄卫红找到了他,两人一拍即合。 杨蜜,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被分配回到家乡的小县城,她停薪留职来到京城。学行政管理的。 李爱华的团队建成,林祖发任劳动服务公司的副经理。杨蜜任李爱华的行政助理,刘岚任李爱华的销售助理。 劳动服务公司的业务基本上移交给林祖发管理,刘岚负责协助他处理与厂里的关系,另外在业务上直接对接第三分厂,毕竟有蓝厂长这样的亲戚关系。杨蜜负责把所有的管理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 被服厂和养猪场的业务和人员都相对稳定,所以,一切照旧即可。 贸易公司由刘光福负责牵头,火腿肠厂由李爱华兼任厂长,许大茂任销售副厂长,易中海任生产副厂长。 餐厅交给阎解放全权负责。 食堂由何雨柱牵头,这是杨厂长提议的,李爱华没反对。 …… 经过一个多月的传帮带,林祖发熟悉了所有的工作业务,李爱华放手,除了每周开一次例会外,他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川菜馆的开业上了。 川菜馆里的所有荤菜,李爱华全部用灵泉水滋养。 鸡、各类淡水鱼、虾、鸡蛋等全是空间灵泉养出来的,而他后来发现了,像猪肉、牛羊肉和排骨之类的,只要用灵泉水浸泡超过三小时,就有变化。 虽然达不到养殖出来的那样美味,但相比市面上直接买回来的肉类食物,又有一种特殊的味道,闻着香,吃起来更香。 他们餐厅的菜,吃过的人就忘不了,再去别处吃,总是无法找到那种特殊的味道。所以,还得回头再来吃。 因此,开业之后,大概从第三个月开始,客人天天满座。 李爱华知道,这里有一半的功劳属于自己的厨艺,另一半的功劳属于灵泉水。 就连曾领导,李怀德处长,杨厂长等老上级,现在请重要的客人吃饭,基本上都是来他的餐厅了。 口碑这东西,就是口口相传。 原先曾经请他去家里做过家宴的主顾们,听说他开了餐厅,也纷纷过来捧场,要知道那几年他做的可都是非富即贵人家的家宴啊! 还有他做古董生意时的那个「民间文化爱好者协会」,那里面的人可都是有钱又有品的人,得知他现在是这家餐厅的老板,很多人把与客人见面的机会都放在他的餐厅里了。 当然,生意不是靠熟人撑起来的。更多的是市场上来的客人,但在开业之初,这些关系网还是起到了引流的作用。 开业后,经过半年的时间摸索,李爱华基本上对后厨的很多工作进行了量化处理。 每晚回家写笔记,这个年代只能手写,他无比怀念后世的电脑,要是制作电脑文档该多么轻松惬意啊。 可是,现在是1983年,只能用手写。 黄卫红见他写得辛苦,便让他口述,她帮他记笔记。 到了下半年八月份的时候,黄卫红帮助他把笔记整理成了《川菜后厨管理量化标准》。 整理完成后,他就和娄晓娥商量,再开第二家分店。 店面开始装修,娄晓娥负责大堂管理人员的培训,李爱华负责后厨人员的培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