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李逍接下来,又带着梅县丞去视察其他舍区的工作。 令李逍惊讶的是,这些机构都发挥了自己想象中的作用。 除了抱成团的地主阶级,其他人的税收,都能通过他们收上来。 也就是说,舍区开始在最基层得到认可,生根发芽,得到一令通行到底,打通服务百姓的最后一公里。 当然,这也离不开李逍前期搭建的完美框架,设置岗位,做好详细的说明。 加上给县衙的官员加了薪水,提高了效率,卖力工作,才能让工作这么顺利。 辗转几日过去,十个舍区都跑遍了,将工作也都布置下去了,有养猪场,养鸡场,养鱼场. 根据各地情况不同,开始搭建第一步的工作。 许多佃户听到可以免除人头税,还有薪水拿,直接跑到舍区去工作去了。 这可就苦了那些地主,原本这些佃户干得好好的,地种到一半,直接锄头一扔,突然就撂摊子不干了,直接甩手走人 很快,这些地主们又抱成了一团,商量对策去了 至于县衙的梅县丞,这几日为了筹集银两,每日奔波在城里的各钱庄借钱。 沈氏钱庄借完了,就去李氏钱庄借,再去张氏钱庄借,县衙的欠账,也开始跟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不过李逍一点也不担心借不到钱。 这欠账一旦滚起来,后面借钱就更容易。 到时候那些钱庄会怕衙门还不起,只能继续借钱,让他们把事情支棱起来,万一赔了,他们日子也就不好过了。 这年头,欠钱的才是大爷啊! 这些日子,李逍在各地村子转悠的时候,同时也在偷偷寻找一种矿山,磷矿山。 自己的系统仓库里,有符合现阶段科技水平的磷矿厂的图纸。 如果找到这种山,就能建立一个很大的企业,解决大部分村子佃户工作的问题。 到时候别说一个县了。 就算一府的佃户,他全部能解决工作问题。 磷矿可是战略性矿产资源,有了磷矿,就能生产磷肥,全面提升生产力,让百姓种的作物收成更好。 这才是全面提升经济的关键,百姓得了更多的粮食,多出来的粮食换钱用于消费,那经济就真的活了起来。 这不,还真被李逍找到了磷矿山。 但也不知道为啥,明明没用的山,这个叫沈家的地主却不卖,说啥都不卖,给多少钱都不卖。 这就有些令人头痛了,李逍只好安排铜锣许久安去暗中调查一下,这个沈家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也就在李逍这边搞事业,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 大同城那边的战争也即将展开 这几日, 李景隆每日都在整顿军队,熟悉这北平的军队。 北平燕山三卫加上各卫所可以召集的将士有十五万。 除去留给长城各关卡隘峡口的守备,可以调遣的将士有十万,其中三万骑兵,七万步卒。 “北平的骑兵,步卒,果真强悍,比京城那些没见过血的士兵强太多了,这才是军队!” 李景隆万分惊讶道,他曾经去了多处练兵,很是能感觉到差距,这边的士卒强悍,纪律性极强,稍微一练就能看出差距。 “没错,这北平的士兵有燕王日夜以继的练兵,加上打过几场仗,见过血,远非南方士兵可比。” 一旁的郭英,盛庸等将领也如此说道。 “不等了,直接拔营出发。” 李景隆如此说道。 原本朱允炆下令,还要从辽东那边调兵过来,将兵力合一,保证必胜,但现在李景隆见识到燕地士兵的强悍后。 觉得根本不需要,加上大同的守军,共有十五万士兵,完全可以出战。 “不需要等么?” 盛庸提道:“根据朱允炆皇孙的意思,兵部尚书齐泰已经下令,让多出兵力合一,保证士兵优势,一举击退。” “完全不需要” 李景隆分析道:“现在大同城外有十五万敌寇,这帮人聚集在一起,刚好可以何而灭之,省得麻烦,以免他们分兵各处,攻击其他关隘。” 说着,李景隆朝着下面的将士道:“听我号令,全军开拔!” 就如此, 李景隆摔着十万大军朝着沿着居庸关朝着大同前去。 可计划没有变化快,鬼力赤率领着军队在外面叫嚣了半个月,发现明军就跟乌龟一样不出来,只好转变了主意,决定拿一个关隘攻一攻,若是能打的进去,就打,打不进去再说。 鬼力赤经过商量,计划率领士兵,将士兵分为两处。 一处在城外烧杀劫掠,逼迫大同的守军出战,另外一处朝着杨河口猛攻。 “鬼力赤,你说咱们这样干,捞得到好处吗。” 敌方的营帐之中,一位部落首领问道。 鬼力赤咧嘴一笑,指着沙盘,大笑道:“现在那大明的皇帝老,去山上晒太阳去了,燕王朱棣去跟他的侄子争夺皇位,不敢离开京城,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部落首领问道:“大明还有其他厉害的将领,并不是只有朱棣一人,蓝玉还在呢。” 鬼力赤笑道:“蓝玉被关了牢里,出不来了,其他将领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就是我们的机会,必须团结,只有团结,才能让我们大元重整往日荣光,乘着朱棣不在,先拿下北平,坐拥北平,便有裂土称王的本钱,占了北平,进可攻退可守,好处可太多了.” 一番劝说之下,鬼力赤稳住了各部落首领的心,随后开始实施计划,兵分两路,按照计划行事。 很快,洋河口就遭到了猛烈的攻击,大同的守将等不得了,不得不提前率领士兵援助,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这些草原民族的本事的确厉害,鬼力赤也是优秀的将领,一波小遭遇战,战况惨烈,消灭了大同守军两万的兵力。 与此同时,洋河口告危。 看到破绽,鬼力赤立马调转士兵,猛攻阳河口。 只三日就成功攻陷,鬼力赤摔着大军越过长城,进了关,即将占据阳和卫这个卫所。 明朝是卫所制,每个县城都有卫所,士兵平日里就在卫所里种田,练兵,囤有粮食,占据卫所就能获得粮食,还能占据县城,以战养战,朝着下一个县攻击,一路打到北平去。 而这北平,就是北元势力想要入土中原,最想要占据的就是北平,北平是北元的旧都,墙高城固,一旦占据可攻可守,北面驰援速度也快。 也的确是燕王朱棣不在,他们才有越过长城的机会,这就是藩王戍守边疆的好处,不等皇帝下令,便能直接出门退敌。 因此这个北平,还非得燕王在不可,其他藩王来都差点意思。 李景隆从京城来,又练兵,耽搁了一些时日,在战场上是争分夺秒的,给了对方机会,不过当接到军报后,李景隆立马调转路线,带着大军,快速朝着阳和口挺进。 此时阳和口的敌军已经陆陆续续正在过关,过了一半,李景隆命令瞿能、盛庸、郭英等人率领骑兵三万,迅速突袭,快如闪电。 几人都发现这北平的步卒厉害,骑兵更是强悍,加上李景隆的指挥,将鬼力赤的大军打了个溃不成军,落荒而逃,一举剿灭了二万士兵。 加上李景隆的布局,将紧要的路口都设了重兵,鬼力赤发现无法率众突围,只好命令前军掩护,后军撤退,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沿着关隘朝着外面逃去。 李景隆率领士兵,边追边打,边打边追,痛打落水狗,一路将鬼力赤的部队,打退了三十里,重新打回到大同城外驻扎的营寨才作罢。 李景隆也的确有些军事才能,仅仅十五天的时间,就将对方的十五万军队,打成了十一万,重重挫伤了对方的锐气。 而鬼力赤也发现自己轻敌了,明朝还有这样厉害的将领,在营寨又整备了兵马,恢复了士气,准备再战。 而李景隆觉得此时士气高涨,便率领军队进入了大同,同样整备了一下,就从率着十五万军队,从大同城走了出来。 之前都是借了天时地利人和得胜,李景隆觉得不过瘾,准备以堂堂之阵击溃对方的大军,而鬼力赤也十分不服气,整备兵马后,大战在第十九天,一触即发。 这一天,天气不好,下了大雨,不利我军。 不过李景隆虽然说第一次接手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节制十几万的兵马,却也体现出临危不乱的品质,根据战场形势,不停发号施令。 加上他带来的将领,那都是一等一的厉害角色,张玉、张武、朱能等将领也在其中参战,朱高煦作为一个百户,更是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以一当百,士气如虹,多次扭转了局势。 不过鬼力赤也是个优秀的将领,在如此局面下,对方并未讨到太大的便宜,战损比并惨烈,对方也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大战打了五天,到了第五天,鬼力赤这边军队已呈现败势,军队人心溃散,士气低落到极点,各部族已有厌战的想法。 鬼力赤觉得大势已去,打算撤退,在一天夜里,鬼力赤率领大军北逃,他也算极有军事能力,在这种败局之下,还能领着全军逃走,十五万的军队,走的时候带走了九万。 为了防止明军追赶,鬼力赤又砍下一个士兵的头颅,当做自己的头颅,让使者给李景隆送了过去,说是以死谢罪,永不再犯,企图蒙混过关。 “哈哈哈哈.什么鬼力赤,土鸡瓦狗尔!” 军营之中李景隆一脚踢翻了鬼力赤的头颅,肆意狂笑。 自此,李景隆大胜! 很快。 打胜仗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朝廷,满朝文武都沸腾了。 不到一月的时间,便能大破敌军,这是天大的喜讯。 文武百官不停夸皇孙善于用人,又是夸李景隆用兵如神,不弱于燕王,乃又一名将。 朝堂之上,朱允炆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已经开始幻想待皇祖父回来,对他大为赞赏的场景。 看嘛,四叔能做到的事情,一样有人能够做到。 下了朝,朱允炆走路都有些飘了,立刻传召黄子澄三人,来养心殿一同商议如何封赏李景隆的示意。 “好啊,太好了!我果然没看错人,李景隆果然是大才!” 养心殿传来朱允炆的兴奋之声。 “恭喜皇孙!” 齐泰三人纷纷面露喜色。 黄子澄笑道:“恐怕消息已经传去了皇上圣上那里,圣上必定龙颜大悦,这次的监国,已经大为圆满。” “好,这次有你们三人辅佐,监国只不过一月,便有了如此大的成果,稳了,稳了!” 朱允炆笑道:“还多亏黄卿推举李景隆,记你大功一件!” 黄子澄微微躬身:“为国而已,是臣的本分。” 朱允炆又问道:“三位卿,如今曹国公李景隆立下如此大的功劳,我该如何封赏?” 黄子澄道:“的确要封赏,皇孙封赏之后,李景隆便向皇孙靠拢,拥有军功的国公支持,对后续争储有利,这封赏决不能大意,定然要李景隆满意才行,只不过李景隆已经位列国公,这封赏的确不太好办。” 到达了国公,已经是到顶了,跟之前的凉国公蓝玉一样封无可封,赏无可赏。 话音落下, 几人都纷纷开动脑袋瓜子,想封赏的事情。 “有了” 方孝孺突然眼睛一亮,道:“李景隆已经位列国公,的确不好封赏,臣有一计!” 朱允炆道:“方卿,快快说来。” 方孝孺分析道:“李景隆一战成名,大败鬼力赤,已经能证明他的军事才能,他之前一只默默无闻,被人诟病无战功,现在证明了自己,一定是欢喜获得更好的名声,若是皇孙赐给他一个极高的荣耀称号,即便是没有实际赏赐,却效果更好。” 方孝孺本人就是注重名声,因而便想到了这个主意。 给李景隆一个无实质性的称号,提升的的名声和威望。 “好办法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