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 大羿射日-《华夏真相集》


    第(1/3)页

    诸神:不如我等齐心协力,将不周山修复,使其重新顶天立地,岂不是好?

    女娲:不可。其山虽能修复,原创犹存。若是再有恶神捣乱,或数十万年后某日,复有天塌地陷之祸,乃至天地复合,则使创世大神盘古开天辟地之功,毁于一旦。

    众神听罢,便即无言,各各怀忧,人人叹息。孰料女娲娘娘乃是创世大神,出愿有应,话音未落,便见有一大龟自海中游出,驾云来至云台山顶,叩拜于女娲娘娘脚下。

    巨龟:小神奉盘古大神之命,在此海底撑托天台山基,使其不致倾覆,已有数十万年。今闻不周之山折损,娘娘炼石补天,欲寻支撑天地之柱,小仙不才,愿献四足。

    女娲:道友发此大愿,固然是好。但断你四足,我又何忍?

    巨龟:我断四足,不至于死。且脱撑山之困,得以遨游四海,岂非因祸得福?

    女娲闻言大喜,遂施法术,斩下巨龟四腿,以做擎天之柱。因西、北两面前足稍短,故至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皆自东南向西北滑落。

    虽是巨龟自愿献足,女娲毕竟过意不去,遂将自己所披外衣撕成四块,与其裹伤。巨龟喜而从之,那仙衣着身,便化为鳍。从此之后,四海之龟游水皆不用腿,而是用鳍。

    彩石补天,银河停止倾泻,华夏族人无不大喜,皆往天台山朝拜人祖女娲,并谢活命之恩。女娲看到自己所生儿女子孙生活安然,便命众仙吹起笙箫,以作庆贺。欢会已罢,女娲还归三十三层天上,回转娲宫。

    以上便是女娲补天神话,亦谓传说。但拨开此事神秘面纱,亦可现其历史真相。

    历史真相:女娲氏及伏羲氏时代,正是陶器发明使用之时。人类发明陶器,源于房屋建造中涂泥技术,用来防止透风,又防火防漏。此时人类大量种植使用葫芦,先民亦在葫芦底部涂泥防漏,或烧煮食物之时,防止被火烧毁葫芦。结果久而久之,泥层被烧结成坚硬陶质,由此发明陶器,完全不会漏水。此后屋顶漏雨,华夏先民复由陶器得到启发,又烧制陶片覆盖屋顶,从而发明屋瓦。则“女娲炼石补天”传说,灵感其实出于“先民制陶补屋”。

    镜头闪回,复叙信史。

    颛顼击败共工之后,便被推为中原共主,是华夏上古五帝之二,称北方水德之帝。颛顼既为天下共主,始都穷桑,又迁商丘,后居帝丘,称为玄帝。

    颛顼委任百官,遂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句龙为土正。

    颛顼帝为人仁德智慧,遵循轩辕黄帝之政,以致天下太平。四方慕德而服,鸟兽尽皆感化。八龙仿效风声长吟,名为《承云曲》;扬子鳄翻转身躯仰卧,挥动尾巴敲打肚皮,发出嘹亮之声。后世之人受此影响,便用扬子鳄皮蒙鼓,称为鼍鼓。

    传令官画外音:奉天子诏旨,命颁行颛顼历,谓曰四分历,十九年七闰。以夏正十月为岁首,闰置于九月之后,以立春为节气起点。命南正重负责祭天,和洽神灵;北正黎负责民政,抚劝黎民遵循自然从事农耕。禁绝民间占卜,并定伦理纲常,妇女避男于路。从此家庭诞生,阶级分化,国家形成,华夏文明进入新纪元。

    百官众臣:谨遵圣命,陛下万岁!

    乌云低垂,草木含悲,灵车行之于途,送葬队伍连绵十里不绝。颛顼在位78年,寿至98岁而终,葬于濮阳。所辖国土展现于苍穹之下,北到黑龙江,南到岭南,东到东海,西至甘陇。高山峻岭,长江大河,万里沃野,更是连绵不绝。

    颛顼驾崩,群臣拥立其族侄帝喾为东夷部族之主,是为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第三位帝王。颛顼、帝喾二人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文明根基,亦是华夏民族共同人文始祖。汉朝以前,世人皆信轩辕黄帝、颛顼、帝喾三人是为华族祖先。历史上五帝多有争议,但在已知的所有五帝排序中,颛顼帝都名列在册,可见其功绩,已为华夏共识。

    帝喾姬姓名俊,华夏族裔,生于河南商丘睢阳高辛镇,故号高辛氏。

    姬俊祖父玄嚣又称少昊,是为黄帝元妃嫘祖嫡生长子;少昊所生蟜极,便是帝喾之父。姬俊五岁受封为辛侯,十五岁辅佐叔父颛顼,继承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之时,年三十岁整。

    姬俊继承天子之位,遂建都于亳,击退游牧民族犬戎,处理民族内务,发展农业。

    帝喾探索天象,观察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制定二十四节气,以指导部族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由此华夏农业出现伟大革命,农耕文明走进崭新时代。

    在击退外族入侵过程中,帝喾因知夏族首领大羿射箭技术天下无双,便拔其担任射官,赐给彤弓蒿矢。大羿不负帝喾深望,引兵平定白难部落反叛。

    大羿平叛归来,上殿面郡缴令。

    帝喾:大羿平叛有功,敕命为九夷首领。中原向东至海,尽归所辖。

    大羿:喏!臣谢天子隆恩。但有一事,须要奏明。

    帝喾:卿尽管讲来。

    大羿:当神农氏炎帝治理天下之时,曾使鸟夷氏部族首领东皇太一管理东方,并派其十子化为太阳,每日到空中值班,轮替不息,普照周天,化育万物。陛下今既赐臣为东方之主,当先派天使传檄诸夷,以免夷民猜疑惶惑。也须防十日不服,乱臣之政。

    帝喾:这是自然。贤卿只管前往就任,天使先发,传檄九夷。

    于是天使持诏出都,驰往东夷传檄。大羿谢恩辞帝,率领部从随后上路,迎着太阳升起方向逶迤前进。

    天使来至楚东太一宫,面见东皇太一,宣示天子旨意。

    东皇太一闻说颛顼辞世,帝喾即位,先自不喜;又闻帝喾任命大羿为东方之主,脸色愈加难看。于是设宴款待天使,酒过三巡,并就席间闲话。

    东皇太一:请问贵使,羿有何能,天子使其为东方之主?

    天使:大羿善射,天下神箭无双;又平白难部落反叛,为安定社稷立有大功,帝喾故此使为东方之主,治理九夷部众。东皇乃炎帝蓍宿老臣,尚望多加扶持。

    东皇太一:天帝之命,臣焉敢不从。

    天使:十位令郎职司天体,光照环宇,化育万物,其任极重。也请东皇常加约束劝勉,使各尽其责,勿生他故。

    东皇太一:敬诺,天使只管放心。

    酒宴已罢,天使辞归,还于帝都复命。

    东瀛海岛,风光旖旎。十个太阳跟随其母东皇妃共居东海,其乐融融。

    每到日落黄昏,十日聚齐,常往海中洗澡,把海水映得通红;然后出水上岛,晚夜便栖息在扶桑树上。九个太阳栖息在较矮树枝,次日当值班者则栖息在树梢。

    当黎明来临,树梢太阳便踏乘两轮车,穿越天空,照射人间,把光热洒遍世界。十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当值,秩序井然,天地万物一片和谐。世间人民于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美满幸福。因感恩太阳带来光明欢乐,经常面向天空磕头作揖,顶礼膜拜。

    共工旧日部将相柳带领其残兵败将,逃至这片海域,隐居海底,常思报仇。因常陪十日在海中洗澡游戏,于是交为朋友。

    这日黄昏,值班太阳归来,十日聚齐,又下海洗澡。

    相柳潜在水底,眼见海水通红,知道十日到来,于是也升出水面,同游嬉戏。

    大太阳:诸位兄弟,今日不可贪玩太久,小心误了明日上天值班时辰,受到大羿责罚。

    九个太阳:大羿是谁,我等自由自在,为何要服他管?

    大太阳:听母后言说,其受帝喾委派,以为东方之主,我等自然违拗不得。

    九个太阳:帝喾又是何人?

    大太阳:帝喾乃是黄帝曾孙,颛顼帝之侄,今为天下共主。

    相柳:十位太子,休怪小的多嘴,此言非确。

    十个太阳:如何此言非确?你说,你说。

    相柳:今天下部族,首推华夏、其次东夷、再次苗蛮。有道是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炎黄二帝既死,本就该令尊东皇太一为天下共主,只因令尊大德谦让,才又令颛顼为帝。今颛顼既死,正该东皇统管天下,却又被姬俊篡夺天子之位。东皇管辖诸夷,已数十万岁,怎可听命一个三十岁的娃儿?更不要说奉什么大羿为主。

    九个太阳:言之有理,果然不差。

    大太阳:即便方之有理,我等却又奈何?

    相柳:我有一计,既可给予大羿难堪,又可给令尊在帝喾面前长足面子。

    十个太阳:是何妙计?你说,你说!

    相柳:数十万年以来,你十个太阳日复一日,都是循规蹈矩,轮流上天值日,以至天下万物皆谓理所当然,无视你等存在。若依我计,十位太子不如一起周游天空,各显己能。如此这般,即使不能替令尊争得天子之位,也让大异害怕,帝喾不敢小觑。此计若何?

    十个太阳:妙计,妙计!好玩,好玩!

    于是十日商议已定,又在海中戏耍玩闹良久,这才上岸,回到扶桑上休息。

    次日黎明来临,十个太阳便一起足踏双轮,齐上天空。

    十个火团凌空飞舞,普天周地无处不亮,光照耀眼。于是烤焦大地,森林着火,树木庄稼焦枯,村舍房子都被烧成灰烬。

    人与动物大半皆被烤杀,未被烧死者猪突狼奔,四下流窜。

    幸存之民藏入山洞,呼爷叫娘,怨气冲天,祈求上苍恩赐。

    斥候飞报入都,气喘吁吁。

    斥候:报陛下,十日升天,天下涂炭。如何处置,请旨定夺。

    帝喾:十日混闹,可怜亿万生灵受苦,黎民遭受无妄天灾。传令东皇太一,命其管束十子,速离九天,返回扶桑。

    天使奉命,不敢腾云升空,乃借土遁而去。

    未过片刻,天使返回,满面流汗,衣衫尽湿,上殿面君。

    天使:臣启陛下,那东皇太一不领帝旨,且口出不逊之辞。

    帝喾:如此,速派神箭大羿,前去东海除害。

    帝旨飞降夷宫,大羿领命,携弓带箭前往东海。

    大羿背弓挎矢,翻过九十九座高山,穿过九十九片荒漠,来到东海,登上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大海。大羿拉开万斤弓弩,搭上千斤利箭,瞄准天上太阳。

    大羿:东皇十太子!你等混闹,已违天规。某今奉天子之命,好生相劝,一日在天,九日下栖扶桑。

    大太阳:你是何人,恁大口气!

    大羿:我乃大羿,今为九夷之主。

    大太阳:笑话!世人皆知,九夷之主先是大神蚩尤,继为我父东皇。你是何人,在此胡吹大气!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