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首先跳脚的是刑部郎中丘橓,也就是反对派头子。
这家伙朱载坖一直留着,既不升迁,也不贬官,权当是反对派们的民意代表罢了。
其实反对派会如此不成气候,以至于他们的头子也只是一个郎中,这是朱载坖没想到的。
或者说,朱载坖的各种操作,以及穿越前后的转变太快,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反应,他就已经巩固了权力。
他们以为高张二党的太子都受罚了,皇帝对新政也退缩了。
实则恰恰相反。
只有少数人知道,只要张居正和高拱二人在,新政就不会断档。
二人理想,脾气都不合,但在朱载坖的撮合下,二人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富国强兵。
还有青史留名的私心。
恰好,朱载坖这两点都能满足。
于是这个铁三角共同努力,仅仅六年就让大明焕然一新。
虽然它还有很多问题,但比前朝好很多了。
其次,就是以吏部尚书高仪为首的平民帮,也就是左右摇摆的普通官员。
他们在观察,并不轻易发表意见。
最后,则是保申张二人的新党。
朱载坖相信张居正和高拱已经给下面的人打过招呼了,要他们不要上书保申张二人。
但还是有部分人坚持上书。
那朱载坖就有理由怀疑,这些人都是申张二人的私党了。
他们也让朱载坖再一次注意到了,明朝结党罪名和内阁制度导致的,日渐猖獗的党争之风。
前者本来是方便皇帝铲除异己的,通过冤案,和很多勉强的牵连而达到目的 。
比如洪武四大案,解缙案等等。
既然皇帝如此想,那么普通官员们也干脆不明哲保身了。
既然我可能哪一日就被打成某某党,从而诛罪,那我还不如真结党,抱上当今最大的官的大腿呢!
后者,因为内阁官员有举荐官员和干涉任命的权力而导致党争。
一个人最信任的人通常是他的亲朋好友以及老乡,内阁官员们举荐人才是为了政绩,很难不用同乡,同窗出身的,自己信任的人。
说回申张二人,他们的私党,朱载坖不会处置。
毕竟对他们的考验还未结束,且处置他们就意味着官方表态,于是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第(1/3)页